——在“融合信息技术下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”教学研讨活动
最美人间四月天,4月3日下午在这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日子里,湛江市东方实验学校青年名教师、教导处副主任张豪主持的市级课题“融合信息技术下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案例”教学示范课在本校初二(2)班拉开了序幕,全体数学教师悉数到场,聆听张豪副主任执教的《变量与函数》。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张主任的精彩课堂。
一、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,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。
张主任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,以短视频、地理学科融合民间谚语“早穿棉袄午穿纱,晚围火炉吃西瓜”等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和情境,引入新知识,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,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。
二、活用信息技术设计问题串,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热情。
张主任以“创新激趣”为关键,以“解决问题”为核心,活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巧妙地设置了层层推进的问题串,层层加深,并通过个别提问,学生上黑板板演,利用手机投影学生解题过程、微课小结等形式引导学生尝试多种解题方法,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,对他人的答案或教师的讲解进行质疑,有效地进行了函数与变量的深度学习,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,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三、“融合信息技术下,学生深度学习”教学模式研讨。
深耕课堂,潜心教学是教师的使命。课后,数学科组老师们进行了评课活动。大家各抒己见,对这堂课中呈现的诸多亮点给予了充分肯定,对如何在融合信息技术下,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提出了自己不同的教学建议。
张豪副主任教学反思:
设计理念:本节课围绕信息融合下深度学习的主题对变量与函数概念进行渗透,从而达到解决本节课的重点,突破难点。
课堂流程:教师以展示情景现象视频,通过学科融合,以例1为载体归纳常量与变量的概念,通过设计习题巩固新知识,并以一道物理实验题剖析出函数的概念及表达形式,使函数概念由抽象化转为直观化,这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;设计的即时习题由浅至深,帮助学生学会代入法和转化思想等解题方法,同时通过投影学生作业,学生"开火车式"的回答进一步巩固新知识,课堂小结以微课形式展示,不仅缓解学生的听课压力,更能紧扣信息融合的主题。
有待改进之处:应用实践把握时间不够精准,导致最后一题的最后一问无法完成(导致几何画板无法展示);教师与学生互动略少,小组合作欠缺体现。
老师们的教学研讨:
林创副主任:张主任是一位有激情、有热情的老师。本节课课堂氛围好,教学方法恰当,学生参与度高,教学设计合理,重、难点讲解到位,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回答问题,积极参与。建议加入一些互动环节,如在线测试、小组讨论等,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。
王小凤主任:张主任在这堂示范课上展现出了高水平的授课能力和专业素养。他的讲解清晰明了、生动有趣,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。张主任还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,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,直观、深刻地揭示函数概念的本质,突破本课的难点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。在教学过程中,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不断,他能够耐心倾听学生的观点和问题,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,真正起好组织者、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。学生表现活跃,积极主动,这与老师平时对于课堂氛围把握得当密不可分。
杜纪霞教研组长:张主任教态大方,语言亲切,使人如沐春风。教学思路清晰,利用多媒体和教具辅助教学,使学生融入具体情境,激发学生兴趣,师生热情互动,课堂气氛活跃。
陈东葵老师:张主任的教学过程结构清晰,流程顺畅,环节紧凑。知识点、概念讲解透彻到位;题目中的关键词采用不用颜色和下划线标注,这样让学生在做题中一目了然;充分利用领跑的课后本和培优本,这样大大减少学生课后的疑难问题和课后的作业量;习题的安排非常合理,有梯度。
陈宇婵老师:
其他老师分别从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与效果、学生参与情况、教材使用与改进、对于未来类似课程设计、如何以信息融合为载体,以初中数学深度学习为主题,应用信息融合进行深度学习等进行了教学研讨。
教育漫长而任重道远。今后,我们将不断调整教学策略,扬长避短,在课堂上充分融合信息技术,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,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,设计出富有互动性、启发性、差异化、有深度的教学活动和任务,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,同时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更多的自主探究和创新实践,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深度学习中取得进步。期待我们的课堂更精彩,更有活力!
供文、供图∣数学教研组
责任编辑∣王小凤
审核∣办公室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